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化解钢铁工业产能过剩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国内钢市,化解产能过剩,钢铁工业  发布时间:2013-08-05

  当前,世界经济仍面临的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仍未出现明显起色。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投资和出口出现下降,消费后劲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实体经济进入去杠杆初期,经济增速将继续呈现底部徘徊的特征。

  由于资本回报下降,企业经营境况恶化,继续扩大负债投资的动力基本丧失,大量社会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钢铁等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钢铁与其下游行业共同步入漫长的去产能周期。

  在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背景下,中央的政策基调也出现了微调,较明确的提出了下半年政策侧重点调整为“稳增长”,强调“守住底线”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强调要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的这一基调是始终如一的。对于钢铁行业来说,下半年将是一个关键的时期,经济增长趋缓,投资重点倾向于调结构,以激活内生动力。

  以化解产能过剩为抓手加快产业升级

  目前,企业债务及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明显浮现。但本轮中上游工业企业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决定了,无论从供给端清理,还是从内外需求端消化,均会十分困难,去产能化维持的时间将十分漫长。在此过程中,去库存化将与之长期并行,必然会导致工业品价格的下降,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的局面。

  从产业组织结构看,越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有程度高、审批严格的行业,产能过剩越严重。在中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淘汰和兼并重组,产能过剩行业的利润会继续下降,优秀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因此,中央强调,要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钢铁等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因此,去产能化也是市场的必然选择。政府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使这一过程的冲击不至于过大。政府主张淘汰一批、整合一批、转移一批、消化一批,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方法,辅之以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过剩产能。

  目前,各级政府的干预和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体制性问题是产能过剩的根源,因此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限制地方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行为。一是通过调整财税体制,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以考核GDP增长为重点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二是通过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三是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利用公平竞争机制将落后产能淘汰出局。四是通过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理顺土地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通过低价甚至零地价供地为企业提供补贴;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真正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减少通过转嫁资源环境成本获益的项目上马。五是通过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严格执行,防止地方政府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资本流入,鼓励社会公众广泛监督。

  为了保障钢铁工业平稳运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措施。

  下半年可能出台更加严格环保政策作为配合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包括: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起草、制定工作;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初步该些地区到2017年的PM2.5减排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年底完成第二阶段的国家环境空气网的建设,我国将有190个城市近950个监测点位组成的国家空气监测网投入运行,并且实时发布监测数据;部分省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将逐步推行至全国范围。

  下半年稳增长权重将加大

  今年以来的政策特点是以落实改革为主。预计下半年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领域改革会加速推进和实施,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环保、利率市场化以及化解产能过剩措施的完善。

  6月下旬以来,部分国内商品期货价格出现了一轮上涨行情,特别是螺纹钢及线材吨期货价格的涨幅超过200元。但是,从当前各周期行业的基本面来看,除与地产相关的产业景气度一直相对较高之外,其他行业并未出现明显的需求启动。

  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6月份之后的政策基调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提出“稳中有为”;7月份,较明确的提出下半年政策侧重点调整为“稳增长”,强调“守住底线”的思维。

  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并指出,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而在4月份、5月份,政策的基调还是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升级,甚至强调政府刺激的空间不大,须依靠市场自发的动力。

  7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时指出,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形势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从近期提出的具体稳增长措施来看,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以财政刺激为主,而货币政策依旧谨慎。财政刺激强调盘活各事业单位及各级政府在银行中的沉淀存款,集中这些资金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二是刺激的具体方向依然是偏向民生的基础设施。其包括棚户区的改建、排污等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公共服务等。

  “稳增长”在政策执行中的权重在下半年会有所提升,但这并非有意再度大规模“放水”推升经济增速。当前,我国面临较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投入大量资金已无济于事,只会推升资产泡沫。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是长期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积累的结果,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新增长动力缺失的表现。因此,国家首次提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观点。

  短期来看,政府一方面要预防上半年密集出台的一系列货币层面的监管紧缩政策所带来的超调和紧缩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对冲上半年真实出口持续下行对工业所带来的难以把控的冲击。

  从中长期来看,中性偏紧的货币环境有利于企业压缩债务和去产能化,同时这也为微观上着眼于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改革留下空间。因此,不释放过度宽松信号,着眼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守住增长和就业底线将是中长期的政策基调。

  财政支持特定行业投资

  上半年,我国经济明显减速,中央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低于预期目标,下半年“稳增长”压力剧增,财政政策“稳增长”势在必行。下半年,财政将通过增加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支持特定行业投资,达到“稳增长”的目标。

  财政性资金引导铁路投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铁路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并强调铁路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这意味着铁路地位升级,铁路建设可能再次兴起,这对稳定投资乃至经济无疑具有重要推力。铁路建设最重要的还是资金问题,会议要求多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中央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并发行铁路债等。从现实看,今年中央财政收入下滑较快,未来预算内资金的支持力度恐较为有限,另一方面铁路债依然成本不低,而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的意愿也存疑。但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以及以地养路等多种措施下,未来铁路投资有望得到提振。

  消费税改革。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正在研究改革消费税,将对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税率、征收环节、扣除政策、纳税评估等进行调整。有可能将钢铁等高污染、高能耗产品以及非营运飞机等高档奢侈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房产税改革。在中国实施房地产税改革,将会产生四个方面的正面效应:一是增加中国直接税比重,改善税制结构,降低中低端收入者的税收痛苦程度;二是为解决中国地方税体系不成型问题,提供地方层面的支柱税种进而落实省以下分税制;三是促使已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体现其应有的“治本”水准;四是优化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抑制“两极分化”。这一改革一举多得、势在必行,今年下半年或将推出房产税改革方案,并扩大试点范围。

  出口环节减税免税。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措施。会议指出,整顿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暂免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费用;创造条件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逐步扩大服务进口;积极扩大商品进口,增加进口贴息资金规模。